黔山秀水间,二十余万村落星罗棋布,如明珠散落于谷地山巅。山川成线,村落聚点,将自然造化与人文烟火编织成一首磅礴的山水长诗。
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,一场以文明为笔、以乡愁为墨的时代创作正徐徐展开——党建引领凝心聚力,谱写乡村治理新篇章;基础设施提质升级,绘就千家万户的幸福底色;特色产业蓬勃发展,跑出经济发展“加速度”。村美、人和、共富的“富学乐美”交响曲正在黔贵大地激情奏响。
迎接未来的挑战与希望,文明创建如春风化雨,润泽百姓心田。这条纽带,将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紧密相连,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发芽。提升村民文明素质,弘扬优秀传统文化,培育文明乡风,持续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,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、筑牢文化根基。截至目前,全省已有三百零三个村镇荣膺“全国文明村镇”称号,文明之花绽放出夺目光彩。
站在镇山村的青石板路上,暖风裹挟着花溪水库的水汽拂面而来。抬头望去,层叠的石板房依山而建,斑驳的石墙上爬满藤蔓,几只麻雀从屋檐下掠过,落在村民李江涛改造完成的木槿小院门口。
这位曾经的建筑工人正蹲在石阶旁,将一株木槿花栽进凿空的石臼里,阳光透过蜡染布帘洒在他沾满泥土的手上。“以前这里只是普通农家乐,现在成了游客心中的‘诗和远方’。”李江涛笑着说。
李江涛是土生土长的镇山村人。10年前,他接管父母的农家乐,却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:“每人几十块包吃包玩,烟熏火燎累死累活,一年挣不到3万元。”彼时的镇山村,可以说是贵阳人周末烧烤的“后花园”,40余家农家乐低价揽客,村口停车场尘土飞扬,垃圾成堆,污水渗入水库,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。
后来,一次云南之行让李江涛见识了大理民宿“有风小院”——同样是山水环绕,为何镇山村不能有自己的诗意空间?彼时,村里正推进“农村五治”,闲置农房改造的春风拂面而来。揣着3.5万元积蓄,李江涛和妻子向曼决定“赌一把”,告别“麻将 烧烤”的农家乐模式。
转机始于一群艺术家的到来。2018年,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谷佳骏第一次踏入镇山村,被杂草丛生的废弃老宅刺痛了心。“石头砌的墙、青瓦铺的顶,这些建筑本身就是艺术品,怎么能任由它们破败?”
镇山村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,是传统布依村落。三面环水的半岛地形,将3.8平方公里土地绘成水墨长卷。700米的明代屯墙似时空隧道:5吨重的青石拱门藏着万历年间李仁宇将军“军转民”的历史密码,鱼骨状排布的三合院群落,用石板屋顶、石片墙体和雕花门簪讲述着“石头建筑活化石”的营造智慧。巷弄里处处都是万历年间军屯规划的活态遗存。
舍不得这些遗存在岁月的尘烟消沉,于是,谷佳骏自掏腰包,陆陆续续花了七八十万元改造了一座老屋,保留老屋的骨架,修缮地板和屋顶,并嵌入现代设施,打造出村里第一个艺术空间,让老屋重获新生。很快这里便吸引不少艺术家陆续入驻,废弃民居变成画室、陶艺工坊、影像工作室,镇山村悄然蜕变为“艺术聚落”。
艺术家们的到来也启发了村委会工作人员,2022年,谷佳骏等20余名艺术家成为村里闲置农房的美学指导顾问,村里每逢开“两委”扩大会、村民议事会、坝坝会,常常拉上谷佳骏等艺术家一同出席,为镇山村的发展出谋划策。
谷佳骏也爱跟村民打交道,被村民亲切地称呼为“谷老师”。“谷老师,我家院子能改不?”面对村民的求助,谷佳骏提出“庭院经济”理念:小而美的空间既能留住游客,又能避免同质化竞争。他联合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生,聚焦“一院一景、一户一韵”,倡导“就地取材、旧物改造”,为30个庭院量身定制改造方案:石臼变花盆、老木雕成摆件、废弃砖瓦铺就步道。每个院子门口都挂着“身份牌”,标注设计团队和文化主题,既有亲子芳疗馆的草木清香,也有雕塑工作室的泥土碰撞。
正是在谷佳骏的指导下,李江涛将农家乐进行了改造,取名“木槿小院”。在小院门口的铭牌上可以看到,这个小小的院子里,有庭院美学、品牌设计、庭院产业、茶文化4支指导团队。李江涛和妻子向曼负责前院休闲空间的打造,废弃渔船改造成茶桌、竹篓变灯罩、蜡染布铺作茶席,石子铺满院落,石块铺砌成步道,来到这里的游客可以围炉煮茶、喝咖啡、品香茗。李江涛哥嫂两人负责打造后院,提供蜡染、扎染等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体验。
“木槿小院”自2023年6月中旬开业以来,当年9月就收回了前期投入的改造成本。如今,木槿小院年均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,年收入突破18万元,成为“网红打卡地”中的佼佼者。
木槿小院的成功像一块投入湖心的石子,激起涟漪。隔壁的蜡染作坊、对门的养生茶室相继开业,村里30多个特色庭院各具风情:围炉煮茶的禅意角落、摆满陶艺作品的石阶小院……涵盖茶室、蜡染坊、雕塑工作室等业态。“以前大家比谁家停车场大,现在比谁家庭院美。”李江涛的嫂子卢吉香笑着展示扎染布料,指尖蓝白交织的纹路宛如流动的山水。
走在镇山村,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交织。明万历年间的屯墙下,孩子们穿着布依族服饰为游客指路;法治长廊里,村民热议着如何开发布依文化体验项目;污水处理站隐蔽在花溪水库,确保“绿水青山”不改容颜。村支书李良平感慨:“以前一年光垃圾清运费就15.6万元,现在村民自觉维护环境,因为大家知道,美就是生产力。”
镇山村的蜕变,印证了“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”。当艺术浸润乡土,当旧物焕发新生,一座古寨便不再是静止的标本,而成为生生不息的生命体。在这里,李江涛们的创业梦、谷佳骏们的美学理想与村民的致富期盼交织,绘就了一幅文明与产业共生的振兴画卷。
一审:赵来睿
二审:向滟伶
三审:罗 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