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英体育在线_欧洲杯冠亚军投注-比赛|直播

图片
“知行合一”的内涵与现实意义
时间:2025-07-30    来源:贵州日报    

  明代大儒王阳明在贵州修文“龙场悟道”,阳明心学由此昌明、影响世界。可以说,五百年前的“龙场之悟”深刻塑造了阳明心学的本体论、工夫论体系,“始知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,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”。“知行合一”揭示了“理”不在心外,无需外求;“物”亦在“心”之范域,无需外寻。因此,“格物”与“致知”便成为一事,不过皆是“正心”。而“正心”就是将格物工夫全然转化为“只是在心上做”,专注于“正念头”的修养功夫,使“心”始终与“理”贴合为一。要求“心”即是“理”,且是能活动的理,要随时知是知非、知善知恶,随时做道德判断,随时有正念、纠错的行动。笔者认为,王阳明所论“正心”即是格物,即是“致知”,亦即是“知行合一”。这便意味,“知行合一”既揭示了道德认知与实践的统一性,也蕴含了改造主观世界与认识客观世界的内在张力。

  王阳明所阐发的“心”,是具有大义的宏阔之心,它涵容天地万物,为世间万物赋予意义和价值。换言之,在王阳明看来,心本至大至明,能够包容万有、应接万事万物。在此意义上,“心”即“理”,即“天道”。而容物、应事就是“行”,这里的“即”字,意指“知”与“行”发端到完成,本就是浑然一体、不可分割的整体活动。正如王阳明所说“见好色属知,好好色属行。只见那好色时,已自好了,不是见了后,又立个心去好。闻恶臭属知,恶恶臭属行。只闻那恶臭时,已自恶了,不是闻了后,别立个心去恶”的真意所在。此段话清晰阐明了“知”与“行”的关系,就像“见好色”与“好好色”之间关系,二者是同一瞬间发生、同时存在。就这一点来说,“知行合一”正是王阳明汲取邵雍易学所提倡的心具万理、心含万物等观念后,在其自身心学体系中进行逻辑推演的必然结论。

  王阳明的知行观不仅指向个人品德修养的“成德”诉求,更蕴含着经世致用的“成物”理想。王阳明在体悟到“天地万物一体之仁”“理—物”不二,即“理—气”不二的基础上,确立了“吾心自足”与“心即理”的核心命题,而后,“知行合一”说伴随产生。这意味着,“知”与“行”的结合,必然指向内在道德完善的“成德”与外在经世致用的“成物”的同行并进。具体来讲,世间万物与人事活动皆涵摄于“心”中,“心”的澄澈光明并不能通过脱离实际、抛却世事来达成,恰恰相反,它必须通过包容万物、应接世事在“正心”的同时,印“证”此心。因此,在应对世事中“正心”既是擦亮心性明镜的过程,也是拓展精神境界的实践。准确来说,“知行合一”正是思想本源指导实践运用、又在实践中印证升华思想本源的统一体。一方面,“心”越清明博大,对事物规律的洞察就越深刻通透;另一方面,对现实事务的涵容应对越充分,对“心”体的端正、印证和拓展作用就越显著。由此可见,“知行合一”深刻揭出的是心性觉悟与现实事功的内在联系,而非孤立的内向求证。正如王阳明所说“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工夫;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”。这里的“成”即是“成德”与“成物”的同时开端和同时实现。更进一步来说,“知行合一”要求实现“心”之体、用同时得以开显。其中,“体”的开显要求实践者能够体认本心,“用”的开显要求实践者坚信“良知”的前提下,勇于在“心”上磨,在“事”上磨,以“致良知于事事物物”,将道德觉悟贯穿于社会实践活动。

  王阳明的“知行合一”学说,不仅是心具万理、心含万物的逻辑演绎必然,更同时承载“成德”诉求和“成物”理想,彰显了阳明心学立足本心觉悟、贯通道德涵养并致力于经世致用的鲜明特质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阳明心学本质上是一种“实学”,深刻启迪人们真正的“知”与“行”,必须落脚于切身的道德实践,落脚于解决实际问题、开创事业新局面的奋斗历程之中,为我们今天锤炼坚强党性、提升实践能力,提供了宝贵的传统文化智慧。(鹿 博 作者为贵州师范大学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副教授)

  一审:赵来睿

  二审:向滟伶

  三审:罗 婧

  1. 上一篇:
  2. 下一篇:阳明文化在新时代的转化与运用
责任编辑:罗靖
网站群

主办单位:中共欧洲杯冠亚军投注:委宣传部 省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:新英体育在线_欧洲杯冠亚军投注-比赛|直播

公安备案号:52038202001015ICP备案号:黔ICP备10003211号

技术支持:多彩贵州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