黔东南群山环抱中,从江岜沙苗寨的木楼依山而建。谈起村里的红白喜事,岜沙村村民委副主任滚你拉言语间流淌着自豪:“我们这里啊,不拼排场,不比阔气,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——情义最重。”没有成文的礼金簿册,也没有刻板的条规约束,但一条“轻负担、重情谊”的准则,早已融入岜沙人的血脉,成为代代相传的默契。
红事“三轻”:卸下的是人情负担 托起的是邻里温情
“现在村里办喜事,主家心里头轻松得很。”村民滚两拉的这句话,道出了岜沙人的普遍心声。这份“轻松”,源于红事中约定俗成的“三轻”实践。
礼金轻,情意不轻。“房族兄弟50元左右,其他亲朋20到100元,顶天也就200元。大家也不登记,都是自觉守着这个数,多少年了。”刚为儿子办完婚宴的贾老伯语气笃定。这份“轻”礼金,绝非疏远,而是智慧的沉淀。贾老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“省下攀比的人情钱,实实在在用在刀刃上——你看我家今年给家里重新买了好几件新的家电,隔壁邻居家给老母亲添置了几件新衣服,年轻人还能攒点本钱发展产业。”
更让记者动容的是年轻人的态度。新婚不久的贾子建和妻子笑着说:“礼金多少真不重要。结婚那天,兄弟们天没亮就背着自家菜园的鲜菜、新米来帮忙,那份热乎劲儿,比啥厚礼都珍贵!”
宴席轻,情谊愈浓。婚宴的厨房,是情谊的“共治”空间。回忆起自己的婚宴,滚两拉眼中闪着光:“最亲近的兄弟妯娌,不用招呼,大清早就来了,篓子里装着自家养的鸡鸭、刚摘的时蔬。挽起袖子就下厨,灶火旺,人情更旺!”没有山珍海味,延续至今的“两菜一汤”,是对“一碗菜汤待客”传统的温情升级。“从过去只有一碗菜汤待客,到现在三菜一汤,算是‘升级’了,但根子没变——情谊比排场重要。”村民委副主任滚你拉解释道。
阵仗轻,古风犹存。接亲的队伍,是岜沙崇尚简约的生动缩影。男方仅由两位同房族的叔伯兄弟和一位伴娘组成。他们身着靛蓝亮布盛装,脚蹬古朴草鞋,一人高擎火把驱散晨雾照亮山径,一人肩负寄托祝福的礼包。接到新娘后,必郑重邀请其房族至亲同返新郎家,围坐火塘,共叙情谊。“先请娘家人吃饭,再迎新娘子入门,老规矩里藏着融合两姓、敦睦亲邻的大智慧。”寨老道出了深意。
白事至简:厚养于日常 薄葬显本真
与红事的简朴欢愉相辉映,岜沙人对生命终点的态度,同样透着一份返璞归真的通达与庄敬。
“孝道不是做给外人看的,是在爹娘跟前的一茶一饭里。”村民滚两拉语气平静而坚定。岜沙青年婚后普遍与父母同住,悉心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是深入骨髓的责任。这份融入柴米油盐的“厚养”,为最终的“薄葬”赋予了坦然从容的底色。
当老人安然离世时,仪式被最大程度地简化。逝者通常在当日由至亲抬送上山,归于自然怀抱,最迟不超过24小时。“让老人走得宁静,回归山林,是我们对生命轮回最深的敬畏。”滚你拉解释道。葬礼上,不见繁文缛节,不设流水宴席。邻里送来的慰问金同样轻简,20元、50元不等,没有礼簿登记。肃穆的氛围里,是对逝者的深切追思和对天地自然的朴素信仰。
乡风共育:治理有“柔力” 文明自生发
岜沙红白事的“轻负”风尚,非外力强加,而是源于文化自觉,并在乡村治理的“柔”性引导下生根繁茂。
“早些年,外面风气也吹进来过,有人心里也犯嘀咕。”滚你拉坦言,“关键在怎么引导。”村两委没有简单“一刀切”禁止,而是召集村民们坐在一起,大家摆事实、讲道理,一致认为比排场,伤了和气更伤了里子,省下钱来可以孝敬老人、改善生活、建设家乡,这个才是正道。共识在交流中凝聚,古老的简朴智慧被赋予时代新义,固化为强大的集体认同和行为自觉,形成了抵御铺张浪费、攀比歪风的内在屏障。
“面子是虚的,里子才实在。人情债轻了,邻里情反而更亲更暖了。”这份由内而外生发的文明乡风,如清泉滋养着岜沙的每一寸土地。
岜沙实践证明,有效治理贵在凝聚人心共识,深厚文明根植于情谊本真与生命本质的坚守。红事“轻”物欲而重互助,白事“简”虚礼而守伦常。这源于大山深处、返璞归真的文明力量,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精神动能,为守护乡土文明根魂指明了方向。(从江县融媒体中心 吴胜华 戴时博)
一审:赵来睿
二审:向滟伶
三审:罗 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