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锦屏县偶里乡以村规民约为切口,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乡村治理体系,创新探索基层治理与移风易俗融合路径,通过“院坝立约—共识守约—共践履约”的治理闭环,让“小村规”成为涵养文明乡风的“大杠杆”。
公约从“纸上”到“心上”。走进偶里乡寨欧村,房屋错落有致,道路干净整洁,群众脸上洋溢着恬淡笑容,一幅文明和谐的乡村画卷徐徐铺展。村公示栏里,村规民约被张贴在醒目位置,二十余条条款朗朗上口:“乱堆乱放清一清,农具杂物摆整齐;残垣断壁拆一拆,村容村貌亮起来……”
这份公约并非“一刀切”的硬约束,而是凝聚着群众智慧的“生活宝典”。修订过程中,村内坚持“群众事、群众定”,组织村民代表召开院坝会、群众会20余场,收集意见建议23条,将“反对铺张浪费”“三日即葬”“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”等共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约定。
“自己参与制定的规矩,守起来自然心甘情愿!”老党员龙建颇有感触。
新风从“减负”到“增福”。“以前,每年都要吃二三十场酒,随礼随得心慌!”回忆往昔,吴仙花直摇头,“满月酒、升学酒、搬家酒……名头越来越多,不随礼怕伤感情,随了实在吃不消。”
如今,新修订的村民公约为红白事划出“硬杠杠”:婚丧嫁娶不超过3天,彩礼不高于6.8万元,孝帕,只发灵堂跪拜的族亲,发丧炮200响以内,酒席最多“十菜一汤”等等。
“前段时间,龙兴仁家才办喜事,按新规,节省了两三万元,省下的钱,给孩子们添了不少家具,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感”。“亲朋好友都说,现在办酒不攀比,吃得轻松情更真。”寨欧村党支部书记李茂萍介绍,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示范,乡贤、寨老等五老人员参与监督,大操大办现象明显减少。
环境从“一时”到“长效”。每到集中整治日,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村民们手持扫帚、铁锹,自发清扫公路沿线、河道沟渠。
寨欧村以公约推动“两清两改两治理”行动常态化,“周清扫、日保持”机制效果显著。2025年以来,累计清理垃圾10余吨、卫生死角30余处、残垣断壁2处。
“环境干净了,心情也舒畅了,现在大家都舍不得乱扔垃圾。”村监委主任龙春艳笑着说道。
如今,在一纸“约”定的熏陶下,看得见的环境正悄然发生变化,看不见的文明乡风也吹进了寨欧村群众心田。(杨 斌 李翠鸾)
一审:赵来睿
二审:向滟伶
三审:罗 婧